构建“4+4”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和发展“四种类型经济”座谈会发言摘要(一)
要系统推进,重视产业生态圈建设
河北省社科院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、首席专家 颜廷标
“4+4”现代产业体系和“四种类型经济”,其着眼点就是构建省会的现代产业体系,必须重视顶层设计,应该站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来看待石家庄的现代产业布局。
一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,产业发展要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下来谋划,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,包括要素供给体系、产业体系、制度体系、环境体系4个方面,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,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,统筹谋划和推进经济建设。
二是关键做好城市经济,特指石家庄市区城区经济。提高省会首位度,聚集信息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人才流,充分利用省会的科技资源、创新资源,做出高能级城市。
三是建立产业生态圈。“4+4”现代产业和“四种类型经济”不是一个个的单个企业,应该是一个产业生态圈。核心企业要能够带动整合产业发展,还有关联企业配套,实现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同步发展,保障产业链完整。
四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。充分利用创新资源,形成内生动力,同时推进全面创新,包括业态、模式、文化、制度理念、品牌等全面创新。
五是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。挖掘传统优势产业的潜力,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工艺、品牌等方面的创新。
六是优化营商环境。针对创新创业者、企业家的需求做营商管理,比如,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与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坚持高品质建设,实现高质量发展
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 田学斌
城市经济的繁荣繁华程度决定了石家庄的省会的首位度、辐射带动能力和它的能级和品位。要从科学把握河北发展新方位、准确理解城市建设的新要求、倾力提升省会城市的能级品质。
一是壮大高值产业集群。支撑支柱产业多,或者主导产业不清晰,是因为我们发展不充分,我们在全球在全国的产业链条中能级还不够强。要进一步梳理“4+4”现代产业,哪些产业是高附加值的,而且能形成集群的,就要大力发展。二是打造高亮城市地标。比如说万象城就很亮,建起来之后感觉非常好,城市规划建设要有市场机制。三是推进更高层次开放。四是打造高品质发展环境。五是聚集高密度人才人口。区域、城市的竞争已进入人才竞争阶段。石家庄培养新的支柱产业,现在遇到一个很好的机会。在疫情冲击下,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,国外的人才出现大量的回流,石家庄应尽快出台更加人性化的人才政策。六是树立城市品牌形象。
做强电子商务产业 打造新型“华北重要商埠”
石家庄市委研究室经济研究处处长 邹广辉
相比江浙沪等地区,石家庄在电子商务上起步较晚、发展较慢,造成石家庄的传统商贸优势不再明显,与先进地区存在不小差距,急需解决和突破。
一是加紧新一轮电子商务产业战略部署。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,应进一步明确今后电商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,对各电商聚集区实行差异化发展。要借鉴义乌“电商换市”做法,鼓励我市新华集贸、南三条、乐城等传统商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加快转型,努力打造北方的商贸物流电商中心。
二是着力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知名领军企业。结合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特色,做大做强、做精做专现有电商平台,积极培育成为全国电商品牌。鼓励知名电商企业服务下沉农村,鼓励农民与当地农村合作组织利用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。全力推进跨境电商快速发展,依托石家庄综保区、服务外包示范区等集聚区,加快完善跨境电商功能。
三是大力推动电商园区提档升级。借鉴杭州市经验,进一步完善园区5A等级管理体系,通过减免房租、信贷支持、费用补贴等多种方式,加大园区支持力度。支持各县(市、区)依托现有开发区、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建设电商产业园区,支持有条件的乡镇、街道、企业,利用闲置厂房、楼宇建设网商孵化园、创业园,推动电商相关业务向园区聚合。
四是加快构建要素支撑体系。结合“新基建”,统筹规划“云网端”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电商产业发展承载能力。加强县域电商集配中心及村级服务站建设,构建城市、县区、社区三级民生保供配送支撑体系,促进“无人购物”“无接触配送”等新零售模式、技术在我市应用发展。
以科技孵化载体 助推城市经济发展
石家庄市科技局党组成员、一级调研员 贾良
我市科技孵化载体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,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,已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孵化载体队伍,走在全省前列。目前,科技孵化载体已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的主战场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。
当前,促进科技孵化载体发展。一是深挖各地产业优势,合理规划布局。在各县(市、区)建立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的科技孵化载体,将相同产业的上、中、下游企业集聚在同一园区,形成产业链,提高协作效率,通过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抱团创新,实现技术、成果、人才、资源集聚发展,实现产业迭代升级,以科技创新驱动各县(市、区)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二是不断完善激励政策,形成良好创新生态。在出台政策前广泛调研,听取孵化载体、在孵企业和创新团队等各方面意见,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。积极调整政策导向,以评判孵化器运营机构提供服务能力和孵化能力为导向实施奖励。探索在孵企业毕业、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上市(挂牌)时,对企业所在孵化载体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的可能性。鼓励市内有能力的优秀孵化器“走出去”,前往京津地区和雄安新区设立孵化载体,建设“孵化飞地”,借助京津科研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优势建立更为先进的孵化体系。
三是开拓企业融资渠道,吸引社会资金投入。解放思想,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入手,依据民间融资机构的种类设计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。还可以尝试采用互联网金融方式,引导相关机构和民间闲散资金投入孵化载体建设中,把孵化器的运转方式逐步改变为市场化。
四是吸引高素质人才,不断提升孵化科技含量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,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,有重点地支持一批高科技项目落地孵化,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,提升孵化成功率,进而带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,最终实现科技、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。